“我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我还能自信吗?”
相信这样的疑问存在于不少人的头脑之中。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到底应不应该自信呢?
?
普通却自信,你怎么看?
?
第一种:我虽然普通,但是自信与普通并不冲突
?
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毕竟惊天动地的成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取得的。在自己所在的位置上发出光和热,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哪怕是并不太起眼的普通人,也一样可以自信。毕竟自信是力量之源,能够对自己有着更好的激励作用。
?
第二种:我应该认清自己的普通,总不能明明很普通,还不停地“自命不凡”
?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能够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以及对自身能够有合理的定位,而不是盲目的“自信”,错误地认为自己拥有着高人一等的能力。
?
两种观点各有立场,那如果我很普通,到底还应不应该“自信”呢?
l?什么是“自信”?
自信(self-confidence):自信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出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车丽萍,2011)。
自信定义中的“相对性”是指,自信既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又受具体情境的影响,可以说有多少种情境就有多少种自信(车丽萍,黄希庭,2006)。
此处我们谈到的“自信”更多的是指适度的、合理的自信,在对自己有清醒认知基础上的自信。
?
l?什么是“普信”?
“普信”更多的是指“过度自信”,或者是超过自身实际能力范围的自信,或者也可以称之为“自恋”。
自恋常被认为是个体高度自信、寻求关注的表现 (Morf & Rhodewalt, 2001) 。但在现实中,自恋的概念要复杂得多,现代心理学认为,自恋是一种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综合体,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Campbell, Bush, Brunell, & Shelton, 2005)。其特点是具有个人优越感(Campbell, Goodie, & Foster, 2004; John & Robins, 1994),夸张(Morf & Rhodewalt, 2001),支配欲和对权力的渴望(Emmons, 1987),对他人注意力的渴望和对其优越性的确认(Bogart, Benotsch, & Pavolic, 2004),以及缺乏同理心?(Brunell et al., 2008; Lubit, 2002; Rauthmann, 2012)。
自恋者关注于权力、自我形象等个体特质 (agentic trait) 而非同理心、助人等集体性特质 (communal trait) (梁燕,崔丽莹,2019)。
拥有健康水平的自信和自尊(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有吸引力和有用的品质)与自恋之间的区别在于自恋者有更高的自我价值感,因此他们认为自己天生就比别人好。也正因如此,自恋者往往会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并由于其同理心的缺失而贬低他人。
自恋的成因众说纷纭,其中“面具模型”被部分心理学家所接受。夸张和自信等自恋特征通常被称为“面具模型”,据说是为了掩盖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为了解决这种差异,自恋者通过寻求他人的积极反馈和自我肯定来进行自我调节(Bosson et al. 2008, Morf & Rhodewalt 2001),而调节的结果就是“矫枉过正”,用过分夸大的信心来弥补和欺骗自己,以回避自卑带来的负面感受。
人们为什么讨厌自恋者?
首先,在人际关系方面。自恋者在最初往往表现出较强的魅力,然而这种魅力也是一把双刃剑。尽管最初被其他人喜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会变得越来越令人讨厌(Paulhus, 1998)。在浪漫方面,这些人更倾向于不忠和游戏式的亲密关系(e.g., Campbell et al. 2002; Miller et al. 2013)。在新婚夫妇的婚姻前四年中,自恋能够明显预测夫妻双方的婚姻满意度下降(Lavner et al. 2016)。这些人给自己的“重要他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Miller et al. 2007)。病理性的自恋总是以严重的人际关系障碍为代价的。
在工作场合中,自信往往被认为是具有领导价值的表现。有信心的领导者乐于迎接挑战并设定困难的目标(Luthans et al .2001)。领导者的自信同样也增加了追随者朝着领导者目标努力的意愿(Luthans & Peterson, 2002)。但问题是,这种领导特征并非总是有益的。自恋可能是领导者做出糟糕决定、继续实施失败计划、忽视明显缺陷的根本原因。这些行动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不便,而且相当有害,就像历史上布什决定攻打伊拉克和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的事件一样。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些人似乎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自恋者的影响。
Butzer和Kuiper发现,自我不确定性高的人比自我不确定性低的人更容易进行社会比较。Weary、Marsh和McCormick(1994)还发现,对自己的观点不太确定的人更有可能被激励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
Morse和Gergen(1970)发现,当一个人与社会上受欢迎的人在一起时,他的自尊水平会下降,而与不受欢迎的人在一起时,情况正好相反。欧洲杯外围竞猜_欧洲杯盘口-投注|官网:社会比较频率与自尊之间的关系,Campbell(1990)发现,低自尊的人比高自尊的人更容易进行社会比较,低自尊的人对社会比较信息更敏感。Gibbons和Buunk(1999)还发现一个人的自尊和她的社会比较频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研究者发现,Meta(原Facebook)上的社交比较频率与通过比较产生负面感觉的频率(即,认为他人的生活和表现都比比较者好)之间存在正相关。这种正相关性可能是由几个不同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个人的心理特征可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与高自尊和低自我不确定性的人相比,低自尊和高自我不确定性的人可以进行更多的比较,并从比较中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其次,用户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更多欧洲杯外围竞猜_欧洲杯盘口-投注|官网:自己的好消息,而不是坏消息。而“幸存者偏差”效应则会让网上冲浪的人们坚信“别人的生活都很美好”,进而得出“只有我是失败者”的结论,进而引发消极情绪。
总而言之,自恋者由于其夸张、低同理心等特点,往往很难经营好一段亲密关系,在工作当中也会造成潜在的风险。与此同时,人人都会和身边的人比较。而自尊水平较低、习惯怀疑自己的人更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当这种类型的人遇到了自恋型的人炫耀自己,他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缺陷和对方所炫耀出的优点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往往是“我很差,我是loser”。与此同时,部分人也会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对方“自恋”的反感,就像阴影在烈日下会显得更加阴暗一样。而在网络盛行的当今社会,所有的优点甚至都进一步加上了“滤镜”和“选择器”,让这种对比效应进一步放大,加深人们的焦虑感。
?
作为普通人,我到底该不该自信?
答案毋庸置疑——当然应该。
自恋之所以会被人讨厌,其核心往往在于“支配”、“过分夸张”和“低同理心”。大部分自恋者仅仅是有自恋倾向,不会达到病理的程度。所以只要你的自信不是无理地要求别人、忽略别人的感受,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那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对每个普通人来说(再优秀的人,在别人眼里可能也是普通人),拥有健康的自信也是一种非常宝贵且健康的品质。
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有着这样一段对话:
图源:《当幸福来敲门》
父亲和儿子曾经过着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生活,两个人的状态已经不能说是“普通”,甚至带着一些“悲惨”。然而此时父亲仍然鼓励自己的孩子要满怀信心的生活下去,哪怕被别人贬低也不能放弃自信。
同时也需要注意到,自信这件事也被文化环境所深深影响着。在拉丁美洲,那里的人们都对自己的身体无比自信。他们认为与其掩盖“缺点”,还不如放大优点。曾经有一个在拉丁美洲某城市的街头采访,主持人随机问路人:“你觉得自己好看吗?你最喜欢自己外貌的哪一部分?”。被采访男女老少都有,大部分人的颜值也都处于普通水平。然而大家的回答却出乎预料。这其中,80% 的人都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觉得自己很漂亮/很帅”,并且都能干脆大方地说出喜欢自己的哪一部分。而另外 20% 的人回答 :“我觉得自己不能用漂亮形容,简直是沉鱼落雁 /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美的人……”?
而那些觉得自己很好看的拉美人,真的都是“完美”的吗?当然不是,有的甚至相差甚远。他们自信的回答,也许含了几分玩笑的意味,但更多的是一种他们选择的人生态度。在拉丁美洲的男男女女,都会乐于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部分,O型腿、雀斑、小肚子,这些被我们认为“丑陋”的身体特征却被他们作为“独特”而自信地展示出来。的确,到底是谁定义了美和自信呢?
中国人自古就有“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然而也正是这种崇尚谦逊的文化环境,让很多国人不敢自信,不知道该如何自信。自信并不等于自负,也不等于高傲。只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情况下,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也许我们不漂亮,也许我们不富有,甚至可能也谈不上品德高尚、勤劳勇敢,但我们仍有表达的权利,我们仍然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任性而有光彩地活着。
我拍的照片普普通通,我可以发朋友圈吗?我的腿有点粗,我能穿裙子吗?我的学历不高,我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吗?……
答案是:绝对可以。
不要小心翼翼,不要如履薄冰,你是自己生活的国王/女王,只要你不把手伸到别人的生活当中,你就可以畅快地做任何想做的事。
?
参考文献
?
[1]车丽萍. 健康人格与自信[M]. 人民出版社, 2011.
[2]车丽萍, 黄希庭. 青年大学生自信的理论建构研究[J]. Xinlikexue, 2006, 29(3): 563–569. DOI:10.3969/j.issn.1671-6981.2006.03.011.
[3]梁燕,崔丽莹.自恋对初中生合作行为的影响:自尊稳定性的调节作用[J].心理研究,2019,12(02):187-192.
[4]于权. 健康的自恋使人充满信心[J]. 青年科学, 2008, 2008(1): 30–31.
[5]GILL R, ORGAD S. The Confidence Cult(ure)[J]. Australian Feminist Studies, 2015, 30(86): 324–344. DOI:10.1080/08164649.2016.1148001.
[6]LEE S Y. How Do People Compare Themselves with Others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The Case of Facebook[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4, 32: 253–260. DOI:10.1016/j.chb.2013.12.009.
[7]MILLER J D, LYNAM D R, HYATT C S. Controversies in Narcissism[J].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17, 13(1): 291–315. DOI:10.1146/annurev-clinpsy-032816-045244.
[8]MORF C C, RHODEWALT F. Unraveling the Paradoxes of Narcissism: A Dynamic Self-Regulatory Processing Model[J].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1, 12(4): 177–196. DOI:10.1207/S15327965PLI1204_1.
[9]O'REILLY, C A, DOERR B, CALDWELL D F. Narcissistic CEOs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14, 25(2): 218–231. DOI:10.1016/j.leaqua.2013.08.002.
[10]SHIPMAN A S, MUMFORD M D. When Confidence Is Detrimental: Influence of Overconfidence on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11, 22(4): 649–665. DOI:10.1016/j.leaqua.2011.05.006.
?
(学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