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种身材都很美”真的会减轻焦虑吗?

时间: 2023-04-03 11:20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近年来,身材焦虑成为了许多女性的一道心结。不少社交媒体平台上流传着“每种身材都很美”的说法,以期缓解女性的身材焦虑。然而,这种说法是否真的有用呢?

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即便是鼓励多元化审美的“身体积极运动”(body positivity)也有其副作用。这项名为“身体积极黑暗面:Instagram 性化身体积极自拍与接受整容手术的关系”的研究旨在探讨在Instagram上浏览身材自拍与女性对整容手术的接受程度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以493名年龄在18到30岁之间的意大利女性为目标群体,测量了她们浏览被性化(sexualize)的身体积极自拍的频率、身体监控倾向、身体满意度及整容手术接受度。

结果显示,女性浏览身材照片越多(即便审美标准多元),就越容易打量自己的身材,自己对自己也就越不满意,进而接受整形手术的意愿也会更强。

在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两个概念: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和性客体化(sexual objectification)

自我客体化是指个体自身将自己视为外部审美观察者目光的对象的现象。在自我客体化的情境下,个体将自己身体的价值仅仅限于外表,通过外观来获得自我价值和肯定,而不是通过自我认知、能力、智慧和道德品质等内在特质来获得。。

当你去试衣服,你想到的是镜子里的自己会不会被父母喜欢,会不会被伴侣喜欢,会不会被朋友喜欢,想到的是他们会如何评价你的外观你的身体。你似乎在透过他们的眼睛,从第三人称视角上下打量自己,把自己当做橱窗里面的模特,而非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绪的人,这就是“自我客体化。”

性客体化是指将身体部位或者性功能视为脱离本人的存在,沦为纯粹的工具。

我们偶尔会听到“XXX这个体型,肯定好生养”,或者“我不爱喝鱼汤,但是家里人非让我喝,说这样对孩子好”,其实就是将个体工具化的体现。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

这主要来源于“权力评价”和“消费主义”两方面的压力。

人类是社会动物,因此就会形成权力和阶级。从古至今,君和臣、夫与妻、父与子都存在着权力差异,这种权力差异会让一方处于被评价的地位。而相较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受到被评价的压力。这种评价更多聚焦于身体和容貌。例如当我们夸赞一个女性,往往会想到“貌比西施”、“闭月羞花”、“肤若凝脂”之类的词语,外貌似乎是我们下意识能想到对女性最大的褒奖,而另一个词语“贤妻良母”,虽然词性依然是褒义,但仔细想来也有“工具人”之感。女性本身的情绪、性格、追求、能力很少有途径被表达,而其外形和功能却是被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评价并不仅存于异性之间,同性之间“你又瘦了好多”、“你这件衣服好显身材”也给人类似的感受。

久而久之,个体在这样的环境当中逐渐内化了外界的评价,不知从何时开始,哪怕别人不再对自己的外貌评头论足,自己也会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待自己。这就是“自我客体化”的来源。

如今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之以前提高,社会评价体系似乎更加多元,然而这种基于权力差异的评价框架却依然稳固存在。

例如在社交媒体当中,很多博主反对“白瘦幼”,取而代之的是晒出自己健身、美黑的照片,想要破除刻板印象,但本质上这种“审美多元化”(或上述研究中提到的“身体积极运动”)只是在增加评价外貌美的标准,是在社会评价制度中设立新的选美奖项,而非质疑评价制度本身

然而面对这样的评价体系,我们难道不会产生怀疑吗?当然会。但另一套逻辑会让你继续把关注点转移到自己身上。这套逻辑就是“消费主义”

在当代社会,商品除了使用价值之外,已经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符号价值。同样一件T恤,你更喜欢批发来的还是设计师联名的?同样用来看时间的手表,为什么有的“30包邮”,而有的却价值连城?商品的符号价值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地位、名誉、审美、风格甚至圈层文化。与其说我们在挑选商品,不如说我们通过购买来定位自身。

广告与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缝隙当中,即便是再清醒的人也难免受到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所有小孩子的床边都被安放了一个喇叭,在他们睡觉的时候,喇叭会以难以察觉的音量不断播放一些欧洲杯外围竞猜_欧洲杯盘口-投注|官网:信念和价值的语句,这些孩子长大后会毫无意识地将这些信念当做真理。

想想我们身边的广告,再看看吸引我们的商品,你是否会对此有所觉察?

在这种环境当中,需求被源源不断创造出来。人们被灌输以“很好,但还不够好”的信念。二手桑塔纳可以开,但远不如奔驰;有赘肉没问题,但看看模特的身材多么让人羡慕;有皱纹能接受,但用了化妆品就可以让你成为“冻龄女神”,进而拥有像女明星一样的生活。

哪怕你对这些评价标准产生过一丝质疑,也会迅速被环境当中如洪水一般的价值输出所吞噬,唯一能质疑的只有你自己。因此想要避免把自我客体化,并非易事。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仅有女性受到自我客体化和性客体化的影响。男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社交媒体和广告中的肌肉型男、长辈和上级评价中的“阳刚之气”,也落入了同样的逻辑。

当然,并非所有对于外形和他人评价的关注都是在将自己“客体化”,也并非所有对自己的改善都是为了取悦别人。

例如,在你判断是否需要接受牙齿整形手术时,你首先考虑的是什么因素?

A:牙齿不齐可能会影响我的咬合能力,会对我的健康有影响,在我看来也并不美观。

B:牙齿不齐不美观,一旦我张嘴笑,同事会嘲笑我。爸妈也说这样很丑。

这两种心态哪种自我客体化程度更高?无疑是第二种。第一种的判断依据在“我”,而第二种的判断依据在“他人”。


那自我客体化和性客体化会有什么影响呢?

羞耻感:

当个体透过别人的眼光打量自己,并认为自己和理想形象差距过大时,就会产生羞耻感,这让人退缩和畏惧,并产生无助。

焦虑:

当个体感觉到自己暴露在被评价和被监视的环境当中时,将会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不断审视和调整自己的形象状态,难以放松。

抑郁:

当个体长期对自己进行消极评价,且评价难以短时间内改变时,其将会产生无助和抑郁的感受。与此同时,长期的焦虑状态也会让人疲惫和耗竭,进而加重抑郁感。

降低认知能力:

类似于电脑内存,人的认知能力是一种有限资源。当个体持续将大量注意力放在对自我形象的监控上时,其将难以把全身心精力投入到眼下的任务中。表现为分心、走神,影响个体在任务当中的表现。

不仅如此,大量研究也发现自我客体化与性功能障碍、低幸福感、物质滥用、社交焦虑等诸多问题有关。


回到开篇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每种身材都很美”并非解决身材焦虑的根本方法,其并没有解决自我监视和客体化这样的本质问题,因而仍然会引起焦虑。与单一审美相比,其给人带来的评价压力可能更加隐性,更难察觉。

真正想要拒绝身材焦虑,并不是刻意让自己承认“每种身材都很美”,而是跳出这种评价逻辑。意味着,在自己不舒服时,不要再用社交媒体上的标准来评价自己,而是意识到哪些是“我想要的”,哪些是“别人希望我做到的”。

首先,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身体,包括身材上的优点和缺点。要记得,每个人的身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和别人完全一样。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体,不去苛求自己,不要用别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

其次,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积极改变那些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无论是体型还是其他方面,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努力,都可以改变自己。例如,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体重过重,可以通过健康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来减肥,而不是在社交媒体上盲目跟风。

最后,我们需要意识到身材并不是我们最重要的价值。虽然外表会对人们的第一印象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在品质和能力。一本书的好坏绝不仅仅取决于印刷是否精美,其内在价值才是更加坚实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Cortez, M. A. T., & Alfonso, G. J. (2020). Fitspiration and Body Positivity: The Relationships of Body-Focused Instagram Trend and Movement, Self-Objectification, and Gender Stereotypical Beliefs.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Open University.

[2] Schettino, G., Capasso, M., & Caso, D. (2023). The dark side of# bodypositivit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xualized body-positive selfies on Instagram and acceptance of cosmetic surgery among wome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40, 107586.

[3] 豆瓣. (2022). 要求自己美,是艺术,还是自我迫害:女性的自我客体化之路. 2022-01-26取自https://www.douban.com/note/824706228/?_i=9900125mwP3IxY

[4] 浙江财经大学官网. (2021). 外貌焦虑正侵蚀着青年群体|做自己身体的主人,拒绝自我客体化. 2021-04-05取自https://xsgl.zufe.edu.cn/Website/HeartHealth/Detail?24C8492FB24EB8F23761798ECE198D46750E78E9A07AD17C433999B37826C32E.shtml



学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供稿